环卫工翻垃圾寻表:“暖新闻”缘何变“闹心”?

发布于:2025-07-15 阅读:2
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高温下翻8吨垃圾4小时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本是“暖心故事”,却引发舆论质疑。此事凸显公共服务边界、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问题,值得反思公共服务如何兼顾温度与尺度。

近日,山西大同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广东深圳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赴大同旅游,孩子下车时不慎将儿童手表遗忘在列车上。卢女士出站后分别向大同南站派出所及12345求助。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将垃圾转运至焚烧发电场空地,两名环卫工人不惧脏乱,经过4个多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堆中逐一翻找,终于将儿童手表找到,并于当晚送还卢女士手中。卢女士为表感谢,发送红包给两位环卫工人被婉拒。

环卫工

这本是一件体现城市服务温度的“暖心故事”,当地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强调大同市从12345热线响应到环卫工人执行的全流程高效协作,展现城市服务温度。然而,这则新闻却在网络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普遍质疑。网友们提出:“这有必要吗?”“谁来心疼环卫工人?”“为价值几百元的手表耗费如此公共资源是否合理?”“高温下徒手翻找垃圾4个多小时,是否缺乏了对基层劳动者的体恤与共情?”

其实,当地城管部门应该不是第一次帮助市民或外地游客寻找失物,以往如听障人士丢失人工耳蜗、市民丢失存有重要资料的手机,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全力寻找,获得了大众的赞赏,但这次为何引发如此大的舆论争议呢?

一是此次事件发生在持续高温的当下,环卫工作为户外劳动者,在烈日下完成保障城市日常清洁的本职工作已极为辛苦,如今还要被上级安排花费4小时去翻找8吨垃圾。二是一块价值相对普通的儿童手表,是否值得如此大费周章?环卫工4小时的人力成本加上垃圾转运费用,远超手表本身价值,也不免让人疑惑:手表的所有者是否对自己的普通财物尽到了看管的义务,是否应该为自己的疏忽买单?

公共服务

虽然当地城管局强调“民生无小事”,但为某个人提供超规格服务,无视公共人财物的成本效率,是否同时伤害了更广泛的“民生权益”?若每次丢钥匙、丢手表都翻8吨垃圾,整个服务系统也将不堪重负。再者,此次“暖心事件”只是宣传“环卫工无私奉献”,却未提防护装备与补偿,这也不免让人觉得,是将个体苦难浪漫化为政绩标签,反而导致舆论负面情绪传播得更快。

从以往类似事件来看,2025年5月19日,东莞市东莞环卫工人翻遍八吨垃圾,为塘厦镇的杨女士从垃圾堆里找回了丢失的助听器(人工耳蜗);2019年9月12日,湖南娄底一名女子在餐馆吃饭时遗落价值3万的婚戒,3名环卫工翻了整整八吨垃圾才找到,并交还失主手中;2025年1月,青岛一对情侣误将装有23万元现金的外卖袋当作垃圾丢弃,7名环卫工人在近4吨垃圾中持续翻找6小时,最终凭借黄色外卖袋特征找回全部现金。这些事件涉及人工耳蜗、婚戒、大额现金,因为紧急而且贵重,所以即使付出环卫工人的辛劳较大但公众认为也值得。而大同环卫工人费劲巴力帮助找回价值微薄的儿童手表,许多人觉得太不划算,也不值得。

那么,公共服务如何既有温度又有尺度呢?或许建立分级响应机制不失为一种方法。首先区分“紧急救命物品”(如人工耳蜗)与“普通失物”的区别,明确启动高成本搜索的标准,避免资源滥用。如在我国很多景区针对驴友实行了“有偿搜救”,正是基于《民法典》“自甘风险”的原则。

劳动者权益

从传播的角度看,对于此类事件,更应该宣传的是制度保障和受助者的感谢,而不是一味歌颂个体的牺牲。毕竟真正的文明刻度在于对劳动的平等尊重,不能温度只暖了游客,却灼伤了环卫工的手,否则便成了文明的悖论。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充分考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者权益的切实保障、服务边界等综合因素,让公共服务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环卫工 翻垃圾找手表 公共服务 劳动者权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