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蝉灾来袭:原因、影响与应对之策

发布于:2025-07-21 阅读:2
今年上海蝉数量激增,引发市民困扰。专家指出,这与蝉的“大小年”现象、适宜的气候条件及城市绿化发展有关。蝉虽带来噪音和滴液问题,但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本文分析原因,给出应对建议,助您了解这一自然现象。

随着盛夏来临,上海市民遭遇了一场“蝉灾”。近日,不少市民反映今年蝉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蝉鸣声震耳欲聋,“滴水”现象也让人烦恼。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上海蝉灾

为何今年上海蝉如此之多?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介绍,蝉存在“大小年”现象,与非生物和生物因素有关。今年是蝉的“大年”,不同生长周期的蝉品种叠加出现,多种类同时迎来“大年”,使得蝉的数量格外多。蝉卵秋冬季孵化入土,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其后续生长。今年上海气候适宜,为蝉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环境。

上海市林业总站昆虫研究室主任陈明华解释,过去三年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完美组合”。2020 - 2022年连续三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土壤冻结期缩短,若虫越冬死亡率降低。2021年上海夏季降水量适度减少,有利于蝉若虫存活。今年5月气温平稳回升,羽化成功率创下新高。

气候条件

除了气候因素,上海城市绿化的发展也为蝉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生态之城”建设,绿化覆盖率不断提升。悬铃木、香樟、柳树等蝉喜爱的树种,在大街小巷、公园绿地随处可见。这些树木不仅为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还成为它们理想的产卵场所。每棵健康的乔木可承载数十只蝉完成生命周期,绿化面积的扩大直接提升了蝉的生态容量。

同济大学景观设计系教授李岩团队的研究显示,中心城区法国梧桐的覆盖率从2010年的18%提升至2022年的27%,这种树皮粗糙、汁液丰富的树种正是蝉最偏爱的寄主植物。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区气温比郊区高,加速了蝉的发育进程。

城市绿化

然而,蝉的大量出现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噪音污染让不少人在夜晚难以安睡,“蝉尿”滴液滴落在衣物、皮肤上,带来清洁麻烦。在华山医院耳鼻喉科,7月以来因持续性耳鸣就诊的患者增加两成。植物学家发现,梧桐树叶片被蝉刺吸后,光合效率下降,部分行道树出现提前黄叶现象。蝉排泄的蜜露还引发了次生灾害,今夏公园区域的蚊虫密度同比上升。

面对蝉群激增,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已启动应急响应。在世纪公园试点区,工作人员采用物理防治法,在树干1.5米处缠绕粘虫带,同时引进声波干扰设备。对于普通市民,专家建议在住宅区定期清理树下落叶,庭院种植薄荷、迷迭香等驱虫植物,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以免伤害天敌。

从生态角度看,蝉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蝉的若虫在地下生活时,通过挖掘洞穴,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成虫羽化后,又为鸟类等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维持着城市生态的平衡。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陈小勇教授指出,上海蝉群爆发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失衡的典型案例。随着暖冬现象常态化,蝉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爆发频率会增加。城市管理者正在重新审视绿化策略,新版《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将增加树种多样性指标。科研机构也在加速开发生物防治技术。

总之,今年上海蝉的大量出现,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结果。我们应学会与这些小生命和谐共处,感受自然的韵律。同时,相关部门也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平衡人类生活与自然生物繁衍之间的关系。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上海 蝉灾 气候条件 城市绿化 生态平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