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多维度揭秘人体衰老规律,开启健康长寿新征程

发布于:2025-07-26 阅读:2
中国科学家取得多项衰老研究成果。绘制“人体衰老蛋白质图谱”,揭示器官衰老“时间表”,45 - 55岁是关键期;发现线粒体“双相分子时钟”,解释器官异步衰老;构建“大脑衰老时钟”,明确大脑断崖式衰老节点。为衰老机制研究和干预提供新方向。

人类对衰老的探索从未停止。近期,中国科学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我们揭开了人体衰老的神秘面纱。

人体衰老

北京时间7月2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等合作团队在《细胞》发表研究成果。他们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构建了横跨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该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视角呈现了机体增龄性演变的全景式动态景观。

研究发现,人体器官衰老并不同步。30岁左右,血管(主动脉)和肾上腺率先偏离年轻稳态,成为衰老的“先锋哨兵”。45至55岁是衰老进程的“暴风骤雨期”,绝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在此阶段经历“分子级联风暴”,差异表达蛋白呈爆发性激增,标志着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加速与确立。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衰老的核心分子特征之一是蛋白质稳态网络的系统性崩解。并且首次确证血管系统是驱动全身多器官衰老的“核心枢纽”,衰老的血管组织会特异性分泌大量促衰老因子,引发全身系统性衰老的级联反应。

基于此研究构建的器官特异性“蛋白质组衰老时钟”,仅需微量血液,就能无创评估个体各器官的“生物学年龄”及其衰老速度、偏移程度。这为精准评估和干预衰老提供了可能。

而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科研团队的成果发表在《自然·衰老》期刊。他们发现线粒体内部编码了一套“双相分子时钟”,解释了不同器官衰老节奏不同的原因。

线粒体时钟

人体有“快闪族”器官和“长跑选手”器官。“快闪族”器官如皮肤、消化道、肝脏等,细胞持续更新换代,线粒体DNA随机产生的复制错误会不断积累。“长跑选手”器官如心脏、大脑、肌肉等,突变主要集中在线粒体DNA的特定“热点”区域。

“线粒体时钟”为衰老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我们或许能通过对特定标志物的精密分析,提前预测衰老相关疾病风险。针对不同类型器官,也能制定靶向性抗衰老策略。

当地时间12月9日,中国研究者在《自然·衰老》杂志上发表研究,构建“大脑衰老时钟”。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在脑龄57、70和78岁三个关键年龄节点可能出现“大脑断崖式衰老”。这对理解大脑衰老机制和实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衰老的本质和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未来,有望基于这些发现开发出更有效的衰老干预措施,延长人类健康寿命。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人体衰老 蛋白质组图谱 线粒体时钟 衰老干预

相关文章